1.序言
2015年10月,南京出版社出版了我与民国旅游品收藏家钱长江选编的《金陵屐痕》。这是一本民国时期旅游人写南京的文集,出版发行后颇受好评。历史学者卢海鸣博士阅读之后,以为此文集不仅阅读性强,而且很有地方史料价值。据此,我就十分想编一本民国旅游人写上海的文集。上海旅游资深人士高宏久先生得知后,主动提出来与我合作。我们将合编的书名定为“上海游屐”。 高先生和我都是从事旅游工作的。他是在上海出生的山东籍汉子,性格爽朗,且具有国际视野。他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旅游一线工作,曾任华亭海外、锦江旅游的总经理和驴妈妈旅游网的CEO,现为驴妈妈旅游网联席董事长,是一位游走体制内外、亲历传统与互联网旅游的为数不多的实践者。我呢,虽在南京长大,但出生于上海,对这座城市生来就有一种莫名的情怀。我后来娶了位上海姑娘,似找到些许归宿感。这一次,我和高先生共同做这件事,似乎无须过多的语言交流,配合得相当默契。其间,还有个花絮:我在编《金陵屐痕》时,收集到两位民国旅游人骑着毛驴在南京灵谷塔下留影的照片。我将这张照片放大,作为礼物送给了2015驴妈妈旅游网的年会。我对高先生说,照片里的“驴友”应是“驴妈妈”的前辈。这张老照片成为了我们合作的基石。 我们旅游界以往的对外宣传有个说法: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原为一个滨海僻县,是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关成商埠后迅速崛起的,发展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说到上海,人们自然想到的是海派文化。实际上,上海古属吴地。吴郡志云:“松江东泻海,曰沪海,亦曰沪渎。”此为上海简称“沪”之由来。追溯其文化历史,根基在于吴楚文化的交融。鲜明的例子是,战国时期楚人黄歇入吴。黄歇,号春申君,据《上海通史·古代》卷云:“春申君父子前后治吴14年,有所政绩。”吴地百姓为纪念黄歇,将他组织开凿的入海水道称作“黄浦江”(又称“春申浦”)。上海的别称亦叫“申城”。“申城”之所以为“海派”,自然与其滨海的地位不无关系,也与来自五湖四海乃至西方异国的移民有关。据上海1885年以来历年的人口统计,非上海籍的人口通常占75%以上。这座移民城市的奇异发展,确实也令人瞠目,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这从收入“沪上风情”卷中的几篇文章题目便可见一斑:“上海——一个商业繁盛且纸醉金迷之邦”“一片纷扰中到了上海”“到上海又入大观园”“上海——一个充满矛盾的热闹世界”“上海——一个奇异的都市”等。 《上海游屐》除了设“沪上风情”卷外,还设有“上海旧历”“申城来往”两卷。其内容涵盖了城市的景区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以及风土人情等,可谓是民国上海滩的多方位记录。其中的“申城来往”卷入选的文章,写的并非是上海,而是“外地人如何到上海”和“上海人如何出行”的内容。我在选编《金陵屐痕》时,就曾计划收入“来往南京”
的文章,后因未得到出版社的认同而割舍。我以为,《金陵屐痕》留下的遗憾,无论如何要在《上海游屐》中予以弥补。合作者高先生也十分认同这个意见。这也是此册书名未沿用“屐痕”的缘故,而改用了“游屐”,以拓展选文的范围。其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奔赴上海或从上海出行,都可凸显出这座城市的江湖地位,也应视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在选编《上海游屐》过程中,收集到一篇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章,题为“赠别游美学生”。这篇文章报道了中国旅行社承包国际邮轮接待留学生赴美的情况,以及留学生赴美前后应注意的事项。这是中国旅行社初创时就做的一件很“牛”的事。现如今中国学生留学美国已成常态,而回过头来看看90多年前的“非常态”,是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这尤其对我们搞旅游的人来说,不无启迪,也为之骄傲。此文由于过长,又属于说明文性质,我们从中作了删节。 我们选编《上海游屐》的目的,是期许今人从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当年的上海滩。这样的观察和了解,犹如在观老胶卷的纪录片,引发大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这样的观察和了解,也让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明晰地比对过去,珍惜当下,逐梦未来。 《上海游屐》的文章,既然是民国旅游人来往和游弋上海,以及上海人出行的真实的屐痕,无疑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可能会被忽略的史料。作为当下的旅游人,作为《上海游屐》的编者,能为这座城市出点力、尽点心,感到十分荣光。
201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