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总序 东南大学法学院承三江、中央之学脉,恢复法科教育已逾廿载。本年,正值复建学院十岁,气象初成。立院之本,在育人诲诲,不厌其倦;求道之志,在为学旦旦,不厌其精。院龄尚短,但朝气蓬勃;资历虽浅,贵求是创新。 办学之路艰,偏隅之处更甚。幸东南法学学人多年来孜孜以求,不懈励进,东南大学法学院已发展为法学学术研究重镇。学院立基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学等传统法学学科领域上深厚理论、实践优势,笃志交叉学科办学、科研之积淀,于工程法、交通法以及医事法等特色领域辟径拓新,为我国法科教育和法学研究事业贡献良多。大学之所谓,实汇大师矣。学院一贯注重优秀学人的吸纳培养,以“双江双杰”为代表的高端人才优势尤为突出。多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教育厅“青蓝人才工程”、东南大学“校优青计划”等。有名士,更聚英才。东南大学法学院教学科研队伍的年轻化、国际化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引进多位专业领域内知名学者,同时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中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人才梯队的层次构筑更加合理化,这为学术人才长期储备、学术研究可持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秉人才适其才、尽其用的科研组织管理理念,响应国家关于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的指导方针,东南大学法学院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平台化建设。在传统法学学科教研室组织构架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交叉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不囿传统学科分野,聚焦问题,有的放矢。先后创建“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法治发展评估研究中心”等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化学术研究平台。通过各个学术研究平台,更加科学高效地整合配置院内科研力量,引导多元化的科研团队建设,初步形成各学科教研室与各专门研究平台的多维度、立体化管理,实现科研人才在既有传统学科类别的基本框架下,充分挖掘个人研究的兴趣专长,在更加多样的科研团队间相互自由流动,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内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各个研究者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思路,实现学术研究资源、信息的共享,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便利,营造出法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良性竞争的学术环境。 立足自身法学学术研究的深厚基础,以交叉学科、特色领域研究为着眼点,法学院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广邀海内外博学有志之士,共议善治良法之题。先后举办“海峡两岸工程法治”“城市停车治理论坛”“法治发展量化评估研讨会”“刑事法治指数的指标构建与修订研讨会”“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研讨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法律机制研究”等一系列法学学术或实践议题研讨活动,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打造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获得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学术声誉。 当然,孤芳自赏必固步自封。兴办论坛研讨,绝非单纯搭台唱戏。热闹止于一时,深思方存长久。东南大学法学院希冀借此文存,将共同参与学术探究诸君的所思所言,付梓文牍。一来,为不吝赐言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记录下观点交锋、思想碰撞之盛况,力图重现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二来,记录亦为传播。结集成书,将精彩涂墨于文卷,便于重复研读,反复思虑,为没能即时参与的研究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为今后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为进一步开展交流讨论提供论题论理的文献基础。最后,也是满足东南大学法学院的一点小小私心,记录下学院学术研究走过的道路,厘清本院法学学术上论理学养发展变迁的脉络。不为流芳,但求自我审视,自我检讨,自我激励。 一言可蔽之: 治学明德,止于至善。 是为序。 东南大学法学院2016年5月 2.编者序 2016年4月9日,东南大学法学院主办、东南大学法治发展评估研究中心承办的“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由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刘艳红教授主持,囊括了研究司法改革的海内外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更吸引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各地各层级司法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和业务骨干,共计近百人参会。会场上观点碰撞,讨论异常热烈。本书正是该研讨会的后期成果,凝聚了与会学者、检察官和法官的智慧结晶。我们从报名参会的百余篇论文中精选了17篇论文,分别聚焦于“检察官员额制改革”、“法官员额制改革”、“司法责任与案件权重”和“司法行政管理”四大当前司法改革的热点问题,堪称司法改革研究的一时之选。 首先要感谢全书的诸位作者。他们提供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使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在这些杰出的作者中,程金华、王立明、丰霏、邓小兵、杨清望、王禄生和彭俊磊是长期关注司法改革的学者,有的还作为智囊深入参与到司法改革中。他们以犀利的批判性视角展示当前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病和面临的困境,并将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分析和解决。沈威、诸葛旸、廖兴界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检察机关;田源、黄海锭、陈建华、杨斌、曾竞、王启亮、樊强、张晴、冯冰洁来自各级人民法院。他们都是一线司法实务部门的领导和精英,也是本部门司法改革的指导者和执行人。他们“身在此山中”,却能看得更加清晰和透彻,对待问题也格外务实。李斌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一线检察官,在司法改革的浪潮席卷之际,她选择了辞职。她的研究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作出类似选择之司法工作者的真实诉求。 有了上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作者,我们看到书中的观点和立场是多样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多样性和冲突所产生的张力,本书才得以全面地展示我国司法改革的不同侧面。对于改革中的不同角色而言,改革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在旁观者看来,改革是保障公正,是实现效率,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法理基础;在身处改革漩涡中心的一线司法人员看来,改革是生活:
怎么入额,怎么办案,怎么发工资。只有从不同的视角透视司法改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司法改革,真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也就从“看山是山”到了“看山不是山”,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 自2014年以来,司法改革逐渐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多如牛毛的研究中不乏优秀之作。然而,大多数司法改革研究始终无法摆脱一手经验材料匮乏的弊病。法律社会学认为,运行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与书本上的法律(Law in
book)存在鸿沟,这在司法改革中尤为明显。如果仅仅着眼于文本、制度和法理来研究司法改革,那么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本书提供了大量实证素材,不仅为当代的司法改革研究夯实基础,也有望成为未来司法制度研究中极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和对话对象,并在由此形成的学术脉络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此愿景下,忝为本书《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研究:
现状、困境和展望》的主编和副主编,我们乐于见到这些一流作品能够顺利出版,并希望本书可以抛砖引玉,促进更多优秀的研究面世。 王禄生、冯煜清2016年6月1日于南京 3.目录 员额制与司法改革实证研讨会胜利召开凌霞/001 检察官员额制改革 1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立场实证分析 ——兼议以科学方法对待司法改革之必要性程金华/005 2 检察官职业幸福感调查报告李斌/022 3 员额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机关内部办案组织研究 ——以职务犯罪为关注点廖兴界/039 4 青海省员额制检察官体制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建议王立明/045 法官员额制改革 5 员额制与法官身份塑造丰霏/057 6 铁打的“员额”流水的“官” ——司改浪潮激荡下“法官自由转院”模式之构建田源/069 7 论法官助理审判辅助机制的构建 ——以员额制改革路径下审判权运行为指向杨斌王启亮/078 8 员额制改革风险的防控与疏解曾竞王启亮樊强/091 司法责任与案件权重 9 员额制下主审法官责任制探析邓小兵松林/105 10 论法院案件权重规则的构建及法官员额的确定黄海锭/117 11 检察官员额制改革背景下的责任法制化与相对性独立 ——以司法改革之独立行使检察权为视角彭俊磊/129 12 员额制改革视野下基层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之重构 ——以检察工作一体化与检察官独立原则的适用为视角 沈威郑昱/137 13 “司法产品”的阈值: 法官合理办案量的实证测算张晴冯冰洁/155 司法行政管理 14 历史与未来: 司法行政管理与省级统管陈建华/173 15 相马与赛马: 中国初任法官选任机制实证研究王禄生/184 16 司法权中央事权化: 法理内涵与政法语境的混同杨清望/199 17 关于初任检察官选任机制多元化的路径思考与制度构建诸葛旸/207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