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导读 本辑是系列研究的第20辑,改版之后我们已经度过了五年的时光。在这里《中国美术研究》全体同仁向读者多年的厚爱表示感谢! 本辑“美术考古研究”栏目迎来了几位重量级的文章。李凇教授《丝绸之路上的中外美术交流》一文,从22个看点切入,畅快淋漓地阐释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外美术交流带来的五个文化方面的变化。日本学者松浦史子将日本藏唐代善本《天地瑞祥志》中的山车图像与海宁三国画像石墓发现的类似图像进行了对比,细究了其图像流变与政治意涵。后两篇文章,分别就中国早期艺术中的有翼人像和动物像的多重来源与变迁,以及汉画像石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宗教性三个特征展开论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专栏”以犍陀罗单体造像中佛像与菩萨像为研究对象,总结早期犍陀罗佛像的特点,并对佛像的台座、菩萨的头饰和持物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佛教美术研究”栏目中,赵声良教授从印度、西域与敦煌佛教艺术的关系出发,论述了敦煌早期彩塑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令人耳目一新。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主席普山塔·古纳瓦德纳博士向我们披露了斯里兰卡重要的古都、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波隆纳鲁瓦古城的考古现状与佛教遗存。 “书法史研究”栏目中推出了三篇文章。首篇文章针对怀素《自叙帖》的真、伪问题,从版本、题跋、印鉴、艺术四个角度展开分析,对这一学术公案进行了详细考证。次文从祝允明的人生与书法的割裂关系入手,阐释了祝允明的性格对其小楷与草书的影响。第三篇文章从民国时期文人对书法艺术的大讨论出发,阐释了“书法”一词含义的嬗变及在现代语境下的发展。 “古代绘画史研究”栏目中,詹霓以扬州八怪中罗聘的《自画蓑笠像》为例,通过其创作此画时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绘画上的题跋,结合罗聘在由扬州赴京时的交友情况,试图理解罗聘笔下渔父形象的产生与内涵。“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吕作用注意到“一·二八”事变对上海美专日常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刘海粟的带领下很快渡过了难关,披露了这一历史真相。李治考察了刘抗在上海美专期间的教学活动,分别从其作品和交游活动出发,探讨他在上海美专以及上海西画界的地位和影响。姚琳、郑海宇探寻了绘画感知模式与图像思维模式的语境转换,及其对当代艺术审美教育发展的实践意义。 本辑新设“艺术设计研究”栏目,其中的两篇文章分别就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下有关设计分层的理念和传统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建设展开了讨论。 本辑“中国美术名家馆”推出位于上海嘉定的陆俨少艺术院,介绍了陆俨少先生精彩的艺术人生。 2.目录 (美术类学术研究系列) [美术考古研究] 郑 岩 主持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美术交流 李 凇 4 “山产玉璧”再考——海宁三国画像石墓中的山车 图像研究 [日]松浦史子 26 关于中国早期有翼幻化形象及相关问题研究——兼 论早期中国艺术中的多元文化现象 杨孝鸿 37 论汉画像石的三个绘画特征 汪 逊 46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专栏] 阮荣春 主持 犍陀罗艺术中的佛像与菩萨像 李雯雯 51 [佛教美术研究] 张同标 主持 敦煌早期彩塑的犍陀罗影响 赵声良 69 世界文化遗产:波隆纳鲁瓦城 [斯里兰卡]普山塔·古纳瓦德纳 朱浒译 74 [书法史研究] 陈池瑜 主持 怀素《自叙帖》真、伪论争平议 赵生泉 79 撕裂的两极——祝允明的人生与书法 闫继翔 94 此书法,彼书法——民国时期书法概念的嬗变 魏久志 101 [古代绘画史研究] 顾平 主持 写真不貌寻常人——罗聘与《自画蓑笠像》 詹 霓 107 [近现代美术研究] 胡光华 主持 硝烟中的事业——“一·二八”事变与上海美专停 课之谜 吕作用 114 上海美专中的“刘抗画室”——新加坡先驱画家刘 抗的早期艺术活动研究(1933—1937) 李 治 119 绘画感知模式与图像思维模式的语境转换研究 姚 琳 郑海宇 124 [艺术设计研究] 张 晶 主持 设计分层与当代中国社会地位结构 刘 佳 127 传统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建设 练春海 141 [中国美术名家馆] 朱 浒 主持 陆俨少艺术院 145 |
|
| ||||||
|
| ||||||
|
| ||||||
|
| ||||||